巴彦淖尔供电公司-尊龙凯时·中国官方网站

尊龙凯时·(中国)人生就是搏! > 对蒙30周年 >
巴彦淖尔供电公司-光明丝路耀北疆

从巴彦淖尔驱车约160公里,便可抵达边境旗县乌拉特中旗。在这里,一基基铁塔挺拔有序,一条条银线穿山越野,一张纵横交错的电网在草原戈壁深处延展,与369公里边境线交织在一起,共同书写着“丝路纵横 电力无界”的时光故事。

口岸明珠绽光华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走进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一路向北,有一个边陲小镇天蓝水碧、绿草如茵,被称为“漠北草原上的璀璨明珠”,它的名字叫作甘其毛都,是中国距离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最近的陆路口岸。在这里,一边是《敕勒歌》中所描绘的苍茫空濛、惬意悠闲的塞外美景,一边是车水马龙、商贾云集的口岸盛景。开放、包容、繁荣写意着“一带一路”的硕果累累,也见证着“电力丝路”的蝶变成长。

“看到如今这番景象,你能想象到30年前这里是只有两顶蒙古包的荒凉之地吗?”巴彦淖尔供电公司乌拉特中旗供电分公司的老职工常志荣回忆道,曾经的甘其毛都口岸是一个人烟稀少、沙尘飞扬、气候极端的不毛之地,很多人调侃,“天上不见鸟,风吹石头跑”。“那时一条街道只有一盏灯,喝水要定时储备,用电也只有临时电。”甘其毛都最初只是季节性开放口岸,一个季度只有15天人口流量会大增,居住在这里的用户大多数是货运司机和两国贸易商贾,还有一座35千伏口岸变电站“独自坚守”。直到2009年,甘其毛都口岸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贸易量不断增加,被批准为常年开放的公路口岸,小镇上的光亮也一点点多了起来。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边防检查站等单位一个个入驻,金矿、玉石矿等厂矿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甘其毛都口岸完成了从“两顶蒙古包”到国际能源大通道的华丽嬗变,甘其毛都供电所也随之应运而生。

2010年,随着口岸过货量增大,用电量激增,同时蒙方也提出用电需求,甘其毛都供电所才正式成立。“最初是954甘海线,这是一条对蒙供电专线,为蒙古国当地海关和边防部队提供安全可靠供电。”甘其毛都供电所第一任所长宋万全介绍道。2018年,第一条对蒙供电线路——甘海线建成投运,“中国电”迈出国门走向世界,边境线上的盏盏明灯点亮了蒙古国千万居民热切的期盼,也延续了古丝路的智慧与荣光。

随着口岸的中蒙经贸交流合作不断升级,蒙古国南部临近边境线成立了生活区,但由于公共设施不够完善且没有专门供电机构,蒙方向巴彦淖尔供电公司提出用电需求,甘海线就是这样产生,而后守护着一方边境的疆土安宁和贸易便利。在宋万全的记忆中,他和同事自2018年起,从巡一条甘海线到中蒙线建成完成切改,再到2021年查哈线投运,线路增长、变台增多、容量增大,三年间,他们以电力视角见证了甘其毛都的飞速发展。从蒙古包到平房再到高楼大厦,从煤油灯到一盏灯再到户户通,从零星的蒙古居民贸易到现在数辆agv无人驾驶货车有序通关,甘其毛都成为全国货运量最大的公路口岸,内蒙古“向北开放”的大门愈加“敞亮”。

跨境送电亮国门

“出国是家常便饭,因为蒙古国没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所以重任就落在了我们的肩上,除了每月定期要出国回收电费,我们还会不定期的去开展线路巡视、故障检修等工作。”宋万全拿出一沓泛黄的通行证说道。甘其毛都供电所作为口岸属地供电服务单位,担负着口岸、对岸“双岸”居民的安全用电。因此,跨境巡线、检修,成为了他们最重要的“日常工作”。

“护照不离身、脚底不离地,石头横在前,荆棘蹿腰里……”所里的老师傅尹平洲打趣地念起为巡线编撰的顺口溜。带着护照去巡线,听起来好像和出国旅游一样高兴,但其中滋味只有巡线人才知道。早晨4:00起床做准备,办理工作票,领用安全工器具、强调注意事项,准备干粮、水和所需物品,7:00办理出境手续,7:30过境巡线。进入蒙古国后,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怪石林立、荆棘丛生,车辆无法进入,巡线员们全凭一身“脚力”在坎坷的石子路上颠簸前行。这样的路,一走就是14年,14年保证对蒙供电无事故,累计送出5103.79万千瓦时电量。“14年,3704次,38140公里,早已经熟记每一处坑洼,每一条地缝和每一块奇石。”尹平洲对巡线的经历如数家珍,这是电力人的韧劲,是蒙西电网“一带一路”倡议践行者的鲜活印记。

跨国送电,语言不通怎么办?

49岁的宝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草原蒙古族汉子,从事电力工作已经30年,游牧民族性格中的爽朗、热烈、大气,在他的身上都有体现。当年,刚入职的他主动请缨来到甘其毛都供电所,用他自己的话说:“在这里能更好地发挥我的特长。”就这样,宝柱成为了甘其毛都供电所第一位跨国供电的翻译。他不仅为境内的蒙古国用户提供政策解读、用电疑难解答等服务,还为蒙古国提供技术交流、故障报送、检修指导等服务。除此之外,他还当起了蒙语老师,在所里开办课堂,用工作间隙开展“一对一”传授。现在,甘其毛都供电所的职工都具备了简单的蒙语交流能力,办电时间更短了、故障检修更快了,“满满电力获得感”在中蒙边境线上不断延伸。

从“草原商道”升级为中蒙经贸“黄金通道”,从人烟稀少到客运量达到20万人次,变得是发展形势、经济数据,不变得是像尹平洲、宝柱一样的电力人,他们用“为民服务 守望相助”的初心打造了连接两国友谊的坚强电力纽带。2017年,甘其毛都供电所被评为“中国最美供电所”,这份“美”随着汩汩电能走进中蒙两地千家万户,共叙丝路情,同筑光明梦。

友邻情谊银线牵

“以前查干哈达、汉包格达苏木和边境居民用电都是用发电机发电,自签订了电力合作协议,在两国合作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巴彦淖尔供电公司的电力输送,我们的企业和居民24小时用上了电……”2023年8月29日,蒙古国南部配电网的负责人巴特赛罕发来感谢视频,字里行间饱含着草原长情,丝路大爱。

巴特赛罕提到的电力合作协议源自2018年,当年4月,巴彦淖尔市政府与蒙古国南戈壁省政府签订跨境供电战略合作备忘录。同年7月,内蒙古电力集团与蒙古国南戈壁省政府签订正式供电项目合作备忘录。自此,中蒙能源合作迈出新步伐,进入新阶段,“巴彦淖尔市向蒙古国查干哈达海关监管区跨国供电项目35千伏输配电工程”正式启动。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项目建设期恰逢2020年特殊时期,“要快、要错峰、要保安全,这是我们当时的参建信条。”时年55岁的郜建忠,是此次工程建设的项目经理,工作经验丰富的他是巴彦淖尔供电公司线路工程的“老专家”。“不同于以往的项目,这个工程涉及许多手续和环节,从前期到施工建设,多方协同联动是关键。”由于施工区域在国界缓冲区,施工需征得4个国家部委15个部门的同意才可施工,而工期紧任务重,最是慢不得。巴彦淖尔供电公司立即集结各专业精锐,组成工作联合组,驻守各岗位合力推进。计划发展部、工程建设部工作人员联动内蒙古能源局多次赴京协调国家能源局、会商公安部、外交部和军事管理委员会,于2020年11月27日,仅用4个月完成了原本需要1-2年的手续办理流程,工程顺利开工。项目经理郜师傅连着20多天都吃住在工地,催办材料、运输联络、到货检验、人员审查、岗前培训……做细做实一项项前期工作,为项目开好局起好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输电管理处的小伙子们每日连续9个小时坚守作业现场,在6级大风里接导线、熔光缆,保障工程工艺,确保工程质量,圆满完成中方境内线路搭建工作。

“这是我们的荣光。”再次回想起项目建设过程,郜建忠依旧眼神坚毅、眼底泛光。历时500多天的攻坚奋战,2021年12月28日10时36分,伴随着“嗒嗒嗒……”的合闸声,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甘其毛都镇至蒙古国查干哈达35千伏供电线路投入运行,成为蒙西电网巴彦淖尔市通往蒙古国的第三条供电线路。这是巴彦淖尔供电公司所有参建者的荣光,也是新丝路光耀北疆的荣耀,蒙电速度与力量在电流涌动中迸发,中蒙友邻情谊在条条银线的牵引下持续深化。

如今,巴彦淖尔“一站双线”的蒙电外送格局,累计输送容量达到140余亿千瓦时,有力支援了蒙古国奥尤陶勒盖铜金矿以及南戈壁省的电力保供需求,形成高站位电网发展生态圈,不断将滚滚电能输送到蒙古国为服务人民生活改善注入新动力,当地的电力供应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中小型商户、居民等用户彻底摆脱了柴油发电的生活,也更好地促进了中蒙双方贸易投资、互联互通、农牧业、能源等领域的合作。

2010年至2024年,跟随“一带一路”的脚步,十四载同心筑梦,十四载春华秋实。蒙电外送之源多点突破,抵达之域不断拓展,巴彦淖尔供电公司开放的步子迈得更大、更稳,打造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力量更劲、更足,一支来自“草原水城”的“电力之笔”,挥毫劲放、气势磅礴,描绘出“大道同行和合共生”的丝路华章,展现出“万里同风 巍然蓬勃”的巴彦淖尔之美、内蒙古之为、中国之势。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视频播放 请点击后播放
责任编辑:
关闭
热点新闻

强劲电能 为中蒙经济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电力助攻 鱼菜共生叩开乡村致富门

热点专题
网站地图